新闻中心

OB视讯CAFI洞察 金融机构为促进乡村金融发展做的那些努力和探索——《中国普惠发展报告(2023)》(10)

2024-01-3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OB视讯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金融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也大有可为的领域。今天乡村金融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如何服务三农的问题,而是如何重构金融体系,既要竞争又要良性竞争,既要实现社会目标又要形成商业可持续的金融生态体系。

  金融服务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乡村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的协调发展 , 这要求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对其发展目标进行调整。

  今年绿皮书的主题是乡村金融。何谓乡村金融?为何研究乡村金融?乡村金融是否处于困境以及有无解决出路?这是这部报告想要回答的问题。

  过去金融机构为乡村发展采取了方方面面的行动,即使有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也未必取得成功,未能阻挡金融机构探索的步伐。同时,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加大探索,和业务交织在一起,已经为客户的发展、乡村的发展承担了更多的 “ 社会责任 ”。

  金融机构能够服务乡村主体的前提是要在乡村主体周围有营业网点,从而能接触他们,了解他们的金融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主体,近年来,金融机构设立的网点、服务点由城市到县城,再到乡镇,最后到了农民和农村小微企业生活生产所在的行政村。网点下沉极大地提升了乡村主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并提升了服务体验。近年来,原来主要服务于城市的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纷纷在县域成立营业网点,而成立并扎根于农村地区的中小银行进一步将营业网点拓展到规模较大的乡镇。

  从大型银行的线下营业网点分布看,虽然总体数量逐年递减,但是在县域网点逐年增加。从2020年到2022年,工、农、中、建、邮储五家大型银行的网点总量分别减少了约160家、180家、110家、380家、80家,但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县域网点覆盖率分别从2020年的85%、62.1%增加到2022年的86.2%、63.1%,建设银行2020-2022年分别新设县域网点31个、20个、14个,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在县域已经基本实现网点全覆盖。大型银行向县域 “ 下沉 ” 的趋势明显,乡村金融在大行经营中的重要性程度不断提升。到2021年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达98.17%。金融科技的发展也让金融机构实现转型升级,传统实体网点开始向智慧网点转变,金融机构网点的功能更多,客户的服务体验也比过去更好。

  与营业网点相比,一个由乡镇网点为中心向村级辐射的助农取款点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与客户产生联系。截至2021年末,全国助农取款服务点已经有81.1万个,对国内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达到99.6%。虽然相对于根植于地方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大型银行在基层网点的力量相对薄弱,但是也在加大下沉的深度。助农取款点的设置让处于偏远郊区甚至交通不便的小岛上的乡村主体也能够在家门口获得基础的金融服务,真正实现了 “ 最后一公里 ”。

  随着金融市场的数字化转型,对于各类金融机构来说开发线上服务替代网点服务既可以提升服务的便捷程度,同时也能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理性的、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应加速数字化转型,减少线下网点的设立。但是在乡村,很多数字能力较弱的主体更依赖于传统的网点办理业务。考虑到为这部分提供服务金融机构付出的实际经营成本,金融机构保留甚至新设立县域网点时,考虑更多的是扩大金融服务在乡村的覆盖面和金融服务可得性,而非金融机构自身的盈利性。

  乡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主体时持续地根据了解乡村主体的发展情况及金融需求,结合其特点找到突破服务难点,创新各类金融产品,及时满足乡村主体变化中的需求。主要创新有:

  1.新型抵质押产品种类增多。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创新性地开发了基于乡村主体资产的新型融资产品,包括 “ 三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所有权、林权)、农业设施(如种养殖业大棚、养殖业圈舍、农业机械等)、牲畜活体等抵押贷款产品。

  2.绿色金融启动探索。目前,对于直接受保主体为乡村主体的绿色保险,主要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探索出适合当地情况的产品,例如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绿色建筑性能险、碳汇保险等。这些创新产品种类丰富,虽然各项产品当前的规模不大,在产品设计上还存在不足,但是未来仍有广阔的空间。

  3.供应链金融适应产业升级。在乡村,随着三产融合发展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主体可以参与农业供应链中,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生产的专业性。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也及时根据这类新的变化,探索了很多供应链金融产品。对于大型银行,他们在农村的网点较少,但是他们过去就服务了很多龙头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时具备信息优势,因此大型银行通常会借助金融科技优势在农村开展业务时,通过数字平台服务农村特色产业链与供应链上的乡村主体。

  得益于农业保险改革,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快速发展:首先,农险险种不断增加。其次,保险分担风险的能力加大。最后,保险机构与其他机构合作更加频繁。得益于财政资金对农业保险保费的高水平补贴,从2007年到2022年,中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23%OB视讯,自2020年开始,中国的农业保险保费保持全球第一。

  近年来,保险公司也加大了对保险科技的运用,通过保险科技更加精准、规范地对农业保险产品进行定价、理赔,从而降低保险机构的经营成本。

  同时,保险科技有助于提升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满足乡村主体应对风险个性化的

  乡村主体是否长远地发展关系到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未来的市场机会。而实际上大部分乡村主体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金融素养不足,即难以在遇到财务困境时通过运用恰当的金融工具来脱困,当面临发展机会时想不到运用金融工具来帮助自身抓住机会。过去,金融机构主动对乡村主体进行了大量的能力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经营培训和金融能力培训。随着科技的发展,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直播、视频课程、游学考察、现场授课等线上、线下方式为身处偏远地区的乡村提供低成本、形式丰富的培训,传授他们经营管理、生产

  管理、财务管理、金融等知识,不仅帮助他们学会使用金融工具,也引导他们自身更好地发展,激发出乡村的内生动力。

  金融机构在为乡村主体提供能力建设的长期行动中,极大地提高了乡村主体的综合能力,帮助乡村主体更好地发展,通过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这个过程也加强了金融机构与客户的联系,增进了与客户的沟通,从长远看也为本机构培育了更多有潜力甚至是优质的乡村客户。

搜索